Wear the Future|未來工服Ⅱ:當工服需要懂人
過去,工服的任務是保護產線、隔絕風險,將穿著者與生產流程清楚劃分。但當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溫、能源緊縮成為現場常態,這場「環境反撲」也逐步推動工服設計的價值重整。
工業現場不再只是工作區域,更是人體與熱、濕、壓力交互作用的感官場域。當「舒適與專注」變成長時間操作的基本條件,工服的角色,勢必得從外在防護進一步走向貼近人體、調節體感的支持系統。
工服設計,開始回應穿著者的身體
面對密閉、高熱、長時間作業的現場壓力,是否該重新定義一件工服的使命?
從「人體友善」角度出發,讓衣服回應的是穿著者的真實體感:
— 穿著過熱,還能維持專注嗎?
— 布料不透氣、產生異味,會不會讓現場更有壓力?
— 一整天的操作,衣服是保護還是負擔?
當這些問題成為設計必須回答的起點,「懂人」將是未來工服的基本門檻。
不只是設計邏輯,材料也需要重新思考
傳統工服機能,仰賴外層塗佈與加工來強化防護能力,但在高溫、密閉、長時間操作的現場,這些手段逐漸面臨極限。
工服若要更貼近人體、回應體感,「材料本身」的角色,必須被重新定義。
「抗菌」與「濕氣調節」這兩項特性,正從附加價值轉為設計的核心條件。
豪紳長期投入石墨烯應用研發,曾與諾貝爾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博士交流石墨烯紡織應用,推進石墨烯材料於紡織領域的功能進化。
旗下開發的透濕、抗菌、導電布料,正回應新世代產線對工服布料穩定性與舒適性的雙重需求。
從保護到支持,工服正站上下一個轉捩點
未來的工服設計,將不再只是「應對風險」。
這場由氣候、能源與場域條件推動的革新,提醒我們:
真正好的工服設計,從來不只是設計,而是對「人」的再理解
👉想了解更多人體友善機能布料的應用實例?
圖說:2025年諾科獎台北峰會晚宴上(5月7日),豪紳纖維科技董事長陳明聰與副總經理陳宏叡與諾貝爾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博士交流石墨烯紡織應用。